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管理
與政策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保護與景觀設計中心
碳達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保護研究中心
重金屬環境風險防控
研究中心
氣候投融資研究中心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與
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
美麗中國研究中心
無廢社會創新中心
新污染物與環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與減排研究中心
企業綠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EOD創新中心
水生態研究中心


承擔國家、重點流域和區域水生態環境規劃編制與實施評估技術支撐工作;承擔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水生態評估考核、水功能區劃、入河排污口設置、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水污染物總量控制、飲用水水源環境監管等技術支撐工作;開展流域和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研究;開展水生態環境規劃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典型行業水污染防治等技術研究;開展水生態環境質量模擬、水生態環境承載力與水環境容量研究;開展地下水環境保護規劃、政策、標準與技術研究工作;開展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政策、標準與技術研究工作。
所 長:趙 越
副 所 長:馬樂寬
首席專家:徐 敏
部門秘書:張 穎
電 話:+86-010-89658112
傳 真:+86-010-89658114
流域規劃研究室
承擔國家中長期水生態環境戰略規劃、水生態環境重大行動計劃、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評估考核技術支撐工作;承擔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水功能區劃、流域分區管控等技術支撐工作;承擔淮河流域、南水北調東線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工作;開展水生態環境規劃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承擔水生態研究中心日常運轉和協調管理工作。
主任:孫宏亮
成員:文宇立、張濤、魏明海、秦順興、高涵、田河
區域規劃研究室
承擔長江流域、長江經濟帶、長三角、跨省(市)界等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與實施評估技術支撐工作;承擔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全國水生態考核機制建設技術支撐工作;承擔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工作;開展流域生態補償、河長制等政策制度研究;開展水生態調查評估與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研究;承擔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日常運轉和協調管理工作。
主任:續衍雪
成員:楊文杰、韋大明、巨文慧、吳波、楊晶晶、殷炳超、張國帥
水污染源排放管控研究室
承擔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移動源排放管控技術支撐工作;承擔入河排污口設置規范、政策與監管技術支撐工作;承擔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技術支撐工作;承擔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珠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工作;開展氮磷污染控制、水環境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典型行業水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開展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污權交易、排污許可等政策制度研究。
主任:張文靜
成員:葉維麗、謝陽村、郭黎卿、韓旭、彭碩佳、張鵬、劉錦華
地下水環境保護研究室
承擔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編制技術支撐工作;承擔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與成果集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幫扶等技術支撐工作;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等研究;開展地表地下生態環境統籌治理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開展地下水污染模擬、環境監測、重點區環境管理、在產企業污染源頭防控、風險管控與修復等研究與技術支撐工作。
主任:陳堅
成員:李璐、黃國鑫、牛浩博、殷樂宜、趙航
模擬信息研究室
承擔黃河流域、海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支撐工作;開展水生態環境基礎數據整合挖掘、水生態環境模型構建、模擬預測分析、治理路徑優化等研究;開展水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水環境容量計算研究;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管控、污染物溯源分析與源清單構建、水生態環境管理平臺與決策支持系統開發研究等工作;承擔黃河生態保護研究中心日常運轉和協調管理工作。
主任:陳巖
成員:路瑞、白輝、王強、趙琰鑫、李中華、榮易
陸海統籌規劃研究室
承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編制與實施評估、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等技術支撐工作;承擔飲用水水源、南水北調中線與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等技術支撐工作;開展陸海生態環境統籌治理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河口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海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研究與技術支撐工作;承擔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日常運轉和協調管理工作。
主任:侯曉姝
成員:張曉麗、姚瑞華、井柳新、嚴冬、郜志云
一、決策支撐項目與主要成果
水生態環境管理、全國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水功能區優化調整、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與實施跟蹤、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與項目管理、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水固定源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排污權交易監督管理、再生水循環利用與重點行業水環境監督管理、飲用水水源環境監管、全國地下水環境基礎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環境污染風險評估及監督管理、海洋生態環境政策規劃研究與法律法規修訂、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辦函〔2022〕17號)《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水體〔2023〕14號)《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規財〔2017〕88號)《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環水體〔2018〕181號)《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環水體〔2022〕55號)《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環辦水體〔2023〕10號)《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規劃》(發改地區〔2021〕1745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綜合〔2022〕37號)《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環綜合〔2022〕51號)《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環綜合〔2020〕37號)《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19至2025年)》(環辦水體函〔2020〕103號)《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環辦水體函〔2023〕430號)《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環土壤〔2019〕25號)《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國函〔2011〕119號)《關于推進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環水體函〔2019〕92號)《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環辦水體〔2022〕34號)《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環辦水體函〔2022〕336號)《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實施方案》(環辦水體〔2021〕28號)《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鎮(園區)污水處理環境管理的通知》(環水體〔2020〕71號)《關于加強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環水體〔2018〕16號)
二、科研項目與主要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控制單元尺度污染排放和水環境質量空間不匹配格局及形成機制》《湖泊氮循環對鹽度輸入變化的“源-質”響應機理與流域鹽、氮協同調控》《面向碳中和的環境協同治理研究》《硫化納米零價鐵對滴滴涕農藥脫氯降解的化學機制研究》《核殼結構鐵鋁雙金屬材料制備及對土壤氯代類污染物的還原機制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長江經濟帶沿江飲用水水源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京津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流域水污染源多尺度排放清單構建研究》《綠色小流域構建技術系統與應用示范》《集約化畜禽養殖場與污染防治功能區規劃布局研究》《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評估風險預測方法研究》《新改擴建工礦用地污染防控與信息化監管技術》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專項:
《京津冀區域水環境質量綜合管理與制度創新研究》《京津冀地區水環境保護戰略及其管理政策研究》《北運河流域水質目標綜合管理示范研究》《中國水環境保護戰略和行動方案研究》《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研究》《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識別與分類分區》《基于水質目標的京津冀地區流域排放標準和許可證制定技術方法研究》
環境保護公益性行業項目:
《基于環境容量和質量約束的污染物總量控制體系研究及示范》《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控技術體系研究》
長江黃河聯合研究項目:
《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城市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方法研究》《長江流域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工作(延安、洛陽)》
中國工程院戰略與咨詢項目:
《國土保護修復中的水平衡問題與重點對策》
國際合作項目:
《全球環境基金(GEF):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管理主流化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長江生命力指數 - 水環境健康評估方法研究》《亞洲開發銀行: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政策融合和機構協調機制》《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黃河流域典型城市城鎮污水處理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減污降碳路徑研究項目》
地方科技專項:
《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氣-土一體化環境管理體系及污染控制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科研獲獎情況:
《國家環境區劃-排放總量-環境質量綜合管控技術與應用》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十一五”環境保護規劃研究》2011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地下水型飲用水源—污染源環境調查評估與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及規模化應用》2019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評估考核關鍵技術方法與應用》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關鍵技術及應用》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2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黃河上游重點流域水環境分區管控與精準治污決策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2022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長江流域水質改善的“過程-空間-精準”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2023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入河排污口科普視頻(1-5集)》2023年度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獎
代表性著作:
《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方法與實踐》《國家中長期水環境保護戰略研究》《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探索與實踐(2012-2014年)》《流域水污染源解析與精細化管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進展報告(2019)》《長江保護法實施情況評估》《飲用水保護那些事兒》《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控技術方法及案例》《大數據驅動的場地污染協同防治技術與實踐》《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研究》《基于流域水質目標的排放標準與排污許可制定技術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實踐基地規劃研究:湖州與安吉實踐》《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研究》
三、地方實踐項目與主要成果
規劃方案:
《河北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河北省水污染綜合治理“1+N”政策體系》《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甘肅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西藏自治區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青海湖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黃河”汾河流域大保護大修復大治理工程方案》《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陜西省水功能區劃修訂可行性研究》《新安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項目》《美麗九洲江保護與建設規劃》《泉州市“兩江一灣”美麗河湖(海灣)建設相關規劃方案》《湖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承德市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冶市保安湖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臺州金清水系流域共治實施方案》《蚌埠市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和穩定維持方案》《湖州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浙江省安吉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聊城市跨行政區域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與管控方案》《福州市長樂區美麗海灣鞏固與提升建設實施方案》
政策機制:
《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實施情況績效評估》《新安江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福建省龍巖市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水環境橫向生態補償績效評估》《河北省引灤入津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績效評估》《長江大保護背景下龍盤水電站建設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貴州省排污權初始分配和有償使用辦法》《內蒙古自治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評估》《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控制單元整合研究及湟水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調查評估:
《蘇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合作實施項目》《南四湖退圩還湖、東平湖清淤增容的生態環境影響重點問題研究》《貴州省赤水河流域水生態調查評估與生態補償績效評估(一期)》《宿州市主要河流與湖泊水生態環境調查項目》《聊城市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評價》《基于陸海統籌的濰坊市彌河流域重點區域地表、地下總氮污染調查評估及影響分析研究》《閃電河(內蒙古段)面源污染解析與防治對策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福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技術服務》《湖州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及汛期污染防治試點方案編制》
水源保護:
《新安江水庫飲用水源保護研究》《天津市于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及環境保護規劃》《承德市雙峰寺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廊坊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及規范化建設》《滕州市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編制》《成都市郫縣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富寧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引灤入津流域“三水”協同富營養化綜合防治及研究應用示范》
場地調查: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二期)項目》《麗水市水閣工業園區地下水污染監管體系研究》《湘潭市竹埠港老工業區場地環境調查風險評估與風險管控服務項目》《原湘潭市和平電鍍廠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及修復方案編制》《長沙鉻鹽廠場地調查及修復防控方案編制》《原湘鄉市金石錳礦歷史遺留污染土壤修復項目》《勝利油田典型回注井周邊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詳細調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初步調查及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中國藍星哈爾濱石化有限公司(一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項目方案編制》
模型模擬:
《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流域水環境容量和河流納污能力核定》《青海省主要污染物與重金屬區域環境容量及減排潛力測算評估》《湟水流域污染通量核算與責任管理體系研究》《河南省環境承載力研究》《太湖流域水質-水動力耦合模擬與水質目標決策管理研究》《青海省“三線一單”水環境質量底線劃定》
系統平臺:
《青海省三江源“三水”一體化水生態環境管理數據庫與監控預警能力建設》《四川省沱江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與決策系統建設(二期)》《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環境管理綜合決策體系研究》《陜西省北洛河流域水環境精細化管理能力建設示范項目》《湟水流域水環境動態管理與污染響應系統建設》

- 第六屆中國流域水質目標精細化管理暨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研討會(最后一輪通知)[11月03日]
- 生態環境部水司與我院聯合舉辦醫療污水處理技術交流會[08月15日]
- 《東線二期工程治污規劃編制技術大綱》通過專家評審[07月31日]
- 續衍雪等:重點流域規劃編制務求搞清“四個在哪里”[07月31日]
- 馬樂寬等:“十四五”重點流域應“三水統籌”[07月14日]
- 王金南:編制好用管用解決問題的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04月28日]
- 重點區域醫療污水處理與監管視頻培訓順利舉辦[05月01日]
- 新安江第三輪生態補償2018年度績效評估通過專家評審[09月18日]
- 2019年度全國農村水源地環境保護經驗交流會順利召開[07月30日]
- 我院赴山東開展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調研[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