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av在线,胸大美女自卫慰出水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亚洲avav免费免费,欧美激色

發表日期:2020年04月28日
王金南:編制好用管用解決問題的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
 
  抓住未來,先抓規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1996年在《水污染防治法》中確立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法律地位。從“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實施至今,已連續編制實施了5期重點流域規劃。上世紀90年代很多地方水體已經“魚蝦絕代”,現如今大部分水體水質持續改善,重點流域規劃為我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十三五”期間,《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碧水保衛戰實施后,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成效。截至2019年年底,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達到或好于Ⅲ類水的水體比例比2015年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86.7%,其中36個重點城市消除96.2%,其他城市消除81.2%。
  雖然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持續改善的勢頭,百姓開始享受水清岸綠的美景,但深層次問題的解決仍任重道遠。
  水資源方面,汛期里,京津冀300多條河流中有200多條河流斷流,占到2/3;水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一些自然保護區內也有河流斷流的情況。很多河湖過去水草茂盛、魚蝦滿塘,但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持續對河湖造成影響,拖網捕撈方式形成了一個個“水下荒漠”。據報道,在安徽宣城等地,由于棲息地不斷被侵占,揚子鱷只能在滿是綠藻的水塘“蝸居”。很多河湖雖然水變清了,但魚蝦卻少了甚至沒了。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也提出要“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因此,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須久久為功。《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讓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更實在的幸福感。滿足百姓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美好水生態環境的期待,將成為重大挑戰。
  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應秉持的原則和思路
  2019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技術大綱》(以下簡稱《技術大綱》);2020年4月率先啟動了10個試點城市規劃編制工作,總體進展積極有序。
  堅持一個基調。《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將秉持“繼承發揚、求實創新、落地可行”的總基調。“繼承發揚”是要總結十八大以來的好經驗、好做法,結合“十四五”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發展完善,推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求實創新”是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問題分析、成因研判、任務設計、項目篩選、政策制定等各個環節,針對實際問題,創新治理與保護措施。“落地可行”是要突出重點、有限目標,責任清晰、措施可行,實事求是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問題,任務清楚、責任明晰,經過努力達到規定的目標要求,回應百姓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期待。
  關注兩個導向。一是問題導向見實效。水生態環境狀況不斷變化,產生問題的原因復雜多變,解決問題的辦法既不能拍腦門,也不能“一刀切”。每個流域、每個省份、每個地市都要深入一線、走訪干部群眾,調查研究把脈問診,識別轄區水生態環境問題清單并排序,深入分析導致問題的癥結。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以解決問題為突破口,按照問題、癥結、對策、落實“四個在哪里”的工作要求,務求真正找到解決問題、接地氣的實招。二是目標導向重統籌。要實現“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的目標,單靠傳統的污染減排模式已不能滿足水生態系統健康需求,不能照搬以往的工作模式和目標指標。按照“十四五”有限時間、有限目標、有限任務的原則,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全過程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以群眾身邊的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生態流量匱乏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按照《技術大綱》“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要求,提出“十四五”切實可行的目標和任務。
  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重點工作
  《技術大綱》明確了8個方面的規劃編制工作。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識別突出流域特色的水生態環境問題。根據各流域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狀況,從各流域的實際出發,深入分析流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突出“一河一策”,體現不同流域特色。從上中下游、重點支流、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等空間分布或其他角度,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問題導向,總結提煉各流域特色問題清單。
  二是確定合理可達的規劃目標指標。《技術大綱》提出的“有河有水”是水資源問題,“有魚有草”是水生態問題,“人水和諧”是水環境問題,這是《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設計的“三水”統籌目標指標體系。不是要求所有的河湖都要制定“三水”目標,重點針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水體。國家對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必要性角度提出改善需求,全國不搞“一刀切”,總體上要求各流域、區域目標“只能變好、不能變差”,同時體現差異化的原則。原則上,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的流域、區域,目標改善幅度要求高;全國的國控斷面按照“鞏固一批、改善一批、恢復一批”思路穩步推進水質改善。對水資源和水生態指標,“十四五”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需要積極開展斷流河流恢復“有水”、有水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濕地恢復和建設等工作,推進河湖重現土著魚類或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逐步提升,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確定努力可達的水資源和水生態目標。
  各流域、各省份通過設計規劃任務和項目等,分析目標的可達性。通過上下聯動、多輪溝通,最終確定規劃目標。
  三是設計好用管用的任務措施和項目。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規劃任務措施不求面面俱到,但務求實效,要落實到對象,細化到數量,分解到年度。統籌“三水”,系統推進工業、農業、生活、航運污染治理,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風險防控等任務。項目是規劃任務措施的具體體現,任務措施和項目不能“兩張皮”,要把任務措施變成一個個項目,符合中央項目儲備庫條件的積極納入水污染防治項目儲備庫,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的支持。
  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值得關注的亮點
  與之前的重點流域規劃相比,《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更加體現親民。這次規劃首次提出常規科學專業指標與親民指標相結合的目標指標體系。其中,親民指標包括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等老百姓關注度較高的指標,以及恢復“有水”的河流數量、重現土著魚類或水生植物的水體數量等通俗易懂、百姓獲得感較強的指標,呼應百姓對美好水生態環境的向往。
  生態環境部官網、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媒體平臺發布“我為‘十四五’水生態環境改善建言獻策”“記憶中的河湖”等意見征集專欄和調查問卷,匯集民智。通過《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編制實施,力爭逐步滿足百姓對河湖景觀、休閑娛樂和游泳等環境需求,努力實現“人水和諧”。
  二是更加突出地市落實“四個在哪里”責任。往期規劃編制實施主要是國家與省份之間的互動聯動,這次規劃進一步強化地市級人民政府對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主體責任,要求各地市理順和明確問題、癥結、對策、落實“四個在哪里”,形成工作要點,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地可行。
  三是試點引領、帶動全局。《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中關于“三水”統籌的新目標、新要求,目前已選取銅川、渭南、廊坊、湖州等10個試點城市在斷流河流恢復有水、緩沖帶修復、水生態完整性指數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為全國、流域規劃、省級規劃和其他地市規劃的編制提供引領和示范。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3003323號-12 京公網安備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