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管理
與政策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保護與景觀設計中心
碳達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保護研究中心
重金屬環境風險防控
研究中心
氣候投融資研究中心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與
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
美麗中國研究中心
無廢社會創新中心
新污染物與環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與減排研究中心
企業綠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EOD創新中心
水生態研究中心

發表日期:2024年06月21日
環規院員工在《自然-通訊》發文探討我國大氣污染持續改善的有效路徑
6月17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以下簡稱“我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溫章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與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共同撰寫的研究論文“短期應急和長期減排相結合促進中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Combined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mission controls improve air quality sustainably in China)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該論文探索了短期應急措施和長期減排政策的權衡關系及協同作用,從量化我國活性氮(Nr)排放和氮沉降之間源匯關系的視角,揭示了在氣候變化和“雙碳”目標下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潛在挑戰,指出了長期減排措施的重要性。
過去十余年中,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的落實,大氣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同時,為保障重大活動期間空氣質量而采取的嚴格應急管控措施也對空氣質量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大氣氮沉降和PM2.5濃度為評價指標,通過構建包含2011-2020年間近60個監測點、4萬多條Nr樣本數據,以及奧運會等4個重大活動期間PM2.5及其前體物的綜合觀測數據集,耦合大氣化學傳輸模型、機器學習算法,定量表征了短期應急和長期減排對空氣質量改善的協同機制和凈效益。
研究發現,重大活動期間(2008年奧運、2014年APEC峰會、2015年閱兵)實施的短期污染應急措施顯著地降低了PM2.5及其氣態前體物(除大氣氨外)的濃度;在應急措施解除后,污染物濃度迅速恢復至活動前水平。2012年至2020年,北京PM2.5濃度持續改善,降幅達54%;全國大氣氮沉降減少了23%,和Nr排放量的大幅削減顯著正相關。大氣中氨濃度和氨沉降量升高,表明需要更加重視以農業源為主的氨排放管控。在未來氣候變化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通過最嚴格減排情景,預計到2030年和2060年可實現PM2.5-SNA濃度(NO3-、NH4+、SO42-)分別減少44%和76%,氮沉降分別減少33%和57%。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考慮三個重要權衡關系:一是激勵但嚴厲的短期措施與有效但持久的長期政策之間的權衡;二是氧化態氮與還原態氮在干濕沉降中的權衡;三是區域間污染與控制之間的權衡。

圖1 重大活動期間北京市PM2.5、氣態前體物和無機離子濃度

圖2 中國大氣氮沉降年際變化

圖3 2017、2030和2060年我國年均PM2.5-SNA濃度和大氣氮沉降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