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規院概況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人事處)
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
計劃財務處
戰略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管理
與政策研究所
水生態環境規劃研究所
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
生態保護修復
規劃研究所
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
形勢分析與規劃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風險損害
鑒定評估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規劃與政策
模擬技術中心
生態環境工程咨詢中心
土壤保護與景觀設計中心
碳達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黃河生態保護研究中心
重金屬環境風險防控
研究中心
氣候投融資研究中心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態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稅研究中心
農村環境保護中心
生態環境補償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與
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
美麗中國研究中心
無廢社會創新中心
新污染物與環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與減排研究中心
企業綠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與經濟
核算中心
EOD創新中心
水生態研究中心

發表日期:2021年10月21日
城市大氣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2021年度會議暨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變化分會2021年年會在京召開
2021年10月18日-19日,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城市大氣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伙伴關系(CAMCAP)、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變化分會主辦,能源基金會協辦的“城市大氣綜合管理與低碳行動2021年度會議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變化分會2021年年會”在北京市召開。本次會議主題為“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通過研討交流,探索城市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實施路徑與技術方法,推廣典型城市先進經驗。
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主持,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大氣環境司吳險峰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綜合司田成川副司長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院士、能源基金會鄒驥總裁致辭。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和來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代表近500人參加了會議,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路徑、城市大氣綜合管理技術方法、城市減污降碳實施路徑、協同管理政策體系和經驗交流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李高司長在致辭中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新階段,也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生態環境部將積極開展“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加強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大力提升全民低碳意識。李高司長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地方要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主動作為,為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致辭
吳險峰副司長在致辭中指出,“十一五”以來,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用地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也實現了有效的二氧化碳協同減排。未來我國空氣質量改善工作仍任重道遠,“十四五”將以降低PM2.5濃度和減少重污染天氣為主要目標,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打好柴油貨車治理攻堅戰為重點工作,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制定實施“十四五”大氣污染治理計劃。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吳險峰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致辭
田成川副司長在致辭中強調,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編制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時代背景、戰略定位和途徑方向。田成川副司長還從加強源頭防控、優化過程控制、生態建設擴容增匯、優化空間布局、優化治污技術路線、管理平臺協同增效和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政策協同融合等方面探討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現途徑。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田成川副司長致辭
鄒驥總裁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的空氣質量改善成績有目共睹,為面向2035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新的歷史起點,與此同時,“雙碳”目標的提出,為我國空氣質量改善之路提出了新的方向,需要新的認識、新的姿態、新的部署、新的動員。減污降碳的重中之重在城市,期待CAMCAP發揮好平臺的服務功能,組織相關智庫和不同學科專家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強知識和信息的綜合與融合,深入研究和引導形成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城市切實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能源基金會鄒驥總裁致辭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辭中向各界代表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介紹了近期規劃院在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面開展的主要工作,包括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框架總體設計、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發布中國CCUS路徑研究報告、加強數據基礎建設和學術交流等。王金南院士指出,本次會議作為CAMCAP組織的第二次年會,主題更加突出大氣管理與碳減排協同融合,并邀請到相關領域的多位院士、領導、專家學者以及部分城市的代表共同進行交流,希望接下來與各方一道繼續擴大CAMCAP伙伴關系,提升平臺影響力,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士致辭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報告題目為“碳減排與大氣治污的協同效應”,著重介紹了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根同源性,并指出碳減排和大氣治污的根本之道在于源頭治理,要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資源利用等手段推進產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提效,并以提高終端能源電力消費比例、減少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費、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等措施為重點大力推進能源領域清潔化、低碳化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打贏藍天保衛戰。

中國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作主旨報告
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以“推動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為題,從機動車行業發展背景、污染物和碳排放現狀、減污降碳控制水平以及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環境綜合效益等方面,對交通運輸領域減污降碳途徑作了系統分析與介紹,指出機動車深度減排依然任重道遠,燃油車排放控制需要強化全鏈條監管和氮氧化物深度減排技術應用,同時,電動汽車減污降碳效益顯著,交通能源轉型是交通行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必經之路。

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作主旨報告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報告題目為“數字賦能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對減污降碳協同相關的評估技術模型與數據庫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回顧,并以清華大學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同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平臺(CNCAP)為例,介紹了現有模型工具與數據庫資源在減污降碳綜合評估平臺搭建、驅動因素識別、協同效應評估以及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發展和應用,指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數字資源對于科學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評估、有力支撐決策需求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作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賀泓院士報告題目為“氮氧化物深度減排:探索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之路”,指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已進入深水區,大比例消減氮氧化物有望實現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尋求氮氧化物深度減排路徑對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當前SCR技術已在我國燃煤電廠得到普遍應用,建議未來重點關注移動源和工業爐窯氮氧化物控制,并圍繞柴油車碳中和發展路線圖進行了展望,指出氮氧化物先進控制技術應用和雙碳目標倒逼發展轉型是實現柴油車氮氧化物深度減排的可行手段。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院士作主旨報告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士報告題目為“協同減污降碳,建設美麗中國”,從目標協同、空間協同、對象協同、措施協同、政策協同、平臺協同六個維度解析了減污降碳協同控制路線方面的研究思路,希望在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層面為地方提供方向指引和參考,并指出在六個協同維度中平臺協同是關鍵,需要加強環保、發改等相關部門管理體系和平臺的融合與創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士作主旨報告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報告題目為“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指出雖然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PM2.5達標任務艱巨、秋冬季二次組分占比高和臭氧污染問題凸顯的嚴峻挑戰。柴院長結合PM2.5和臭氧復合污染的時空差異性、統計相關性和同根同源性,從目標協同、時間協同、空間協同、減排協同、措施協同和監管協同六個方面提出了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建議,并強調未來空氣質量改善策略需在考慮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基礎上進行選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作主旨報告
10月18日下午和10月19日上午的主題報告環節,22名專家分別圍繞大氣污染控制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低碳技術與管理政策、城市減污降碳管理經驗和案例等主題進行發言。
在“大氣污染控制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主題下,華南理工大學葉代啟教授、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雷宇研究員、北京大學陸克定教授以及清華大學邢佳教授先后從雙碳戰略下的VOCs排放與控制、大氣成分近實時反演數據集開發應用、城市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路徑、臭氧污染防治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以及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科學決策系統等方面作主題報告,通過對氣候協同驅動下的大氣污染控制路徑、關鍵技術、分析工具等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梳理和展望,為城市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背景下推進大氣環境綜合管理提供策略和工具參考。

“大氣污染控制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主題報告
在“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主題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李新創研究員、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邵朱強研究員、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何捷研究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李永亮研究員、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吳立新研究員、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張劍高級工程師以及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徐洪磊研究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徐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鋼鐵、有色、水泥、石化、煤化工、電力等行業以及交通、建筑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成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柴麒敏研究員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熊華文研究員分別就“兩高”行業控制和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作主題報告,為相關行業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探索低碳轉型發展提供了途徑建議和方法借鑒。

“碳達峰碳中和路徑”主題報告
在“低碳技術與管理政策”主題下,清華大學張希良教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樊軼俠研究員、復旦大學吳力波教授以及國家節能中心康艷兵研究員先后就面向碳中和目標的能源經濟轉型與政策創新、政府碳減排融資政策、碳中和下的環境協同治理以及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對策作主題報告,從技術選擇、協同理論、政策工具等角度,對“雙碳”戰略背景下如何以技術進步、手段升級、制度融合和政策創新有效驅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進行了探討和展望。

“低碳技術與管理政策”主題報告
在“城市減污降碳管理經驗和案例”主題下,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譚欽文研究員首先介紹了成都市近年來空氣質量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治理取得的成效以及對未來協同控制路徑和相關重點工作的思考;上海市經濟信息中心劉佳高級經濟師分享了上海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的初步考慮以及在相關評估方法體系方面開展的技術探索;青島市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李印菊高級工程師重點介紹了青島市作為國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在探索推進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方面取得的進展及下一步計劃。

“城市減污降碳管理經驗和案例”主題報告
最后,嚴剛副院長以“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路徑與方法”為題作報告,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內涵和必要性進行了解讀,并從特征分析、目標確定、對象識別、措施優選以及政策機制五個方面系統講解了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案編制的思路建議和技術方法。報告指出,各城市在謀劃開展相關工作過程中,需要堅持系統推進、突出源頭防控、優化治理路徑、統籌政策機制,推動城市減污降碳工作科學、高效落地實施,切實實現協同增效。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作報告
在本次大會上,CAMCAP正式發布了微信公眾號,以加強共享相關信息,促進平臺成員交流。下一步,CAMCAP將在伙伴關系委員會領導下,繼續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多渠道分享經驗和研究成果,促進知識信息交流與互動,深入推進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緊密結合,服務支撐新形勢下的城市大氣環境綜合管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以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建設美麗中國、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

CAMCAP微信公眾號

相關專題: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信息
相關信息:
打印本頁